西北大学雄踞古都西安,领略秦汉雄风,弘扬盛唐文明,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全国重点综合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国家西部地区“一省一校”计划重点建设院校、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同重点建设院校。学校创建于1902年,总占地面积236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81万余平方米,现设25个院(系)、71个本科专业,是国家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及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具有教授资格审定权和自行遴选确定博士生指导教师权。现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5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及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并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现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 1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30人,教授290人,博士生导师256人,副教授400人,中科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6人。在校学生24000余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6000余人,外国留学生700余人。
西北大学历史悠久,名师云集,英才辈出,以“公诚勤朴”为校训,形成了“团结、进取、民主、奉献”的优良校风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是培养人文社科人才的基地,培育科学家的摇篮。
一、中心简介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是依托陕西省重点学科、陕西省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西北大学考古学、文物保护学两个主干学科和陕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的学术力量,利用教育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和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优势,并与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优势学科紧密结合,以本科生实验、实践教学为中心,以培养多技能、高素质专门人才为目的实验教学机构。
二、发展历程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是在考古学和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基础上逐步建设和发展起来的。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始设于1956年,是我国高校中最早设立的两个同类专业之一,也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高校中唯一的考古学专业。1989年,为适应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需要,设立了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立最早、办学历史最长、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最完备的同类本科专业。2004年以来开始筹备文化遗产管理专业,2008年在考古学专业之下设立文化遗产管理方向并开始招收本科生。
1990年,西北大学设立了“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这是国内高校中最早建设的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基础实验室。“九五”期间,学校投入70万元,建成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并改善了实验室的基础条件,初步满足了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及档案专业的对口基础实验和多媒体教学需要。
“十五”期间,为适应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迫切需要,西北大学整合了考古学专业、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和历史博物馆的人才与文物资源,充分利用化学、物理学、地质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实验条件和科研力量,组建了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新增实验室用房面积500平方米;投入200余万元建成了文物修复技术、土遗址保护技术、砖石质文物保护等专题实验室。
“十一五“期间,计划投入1055万元进行实验室建设,新增实验用房500平方米;已建成了考古资料整理实验室、古人骨标本室等实验室和人骨标本库,大大改善了实验环境与条件。2004年实验室被批准为“国家文物局砖石质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的依托单位之一。2007年被批准立项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2008年“西部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获准为“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9年,本中心被批准为陕西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三、基本条件
目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实验用房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仪器设备853台套,总值已达626余万元。已建成文物保护基础、文物分析、文物修复技术、文物数字模拟修复、文物保护材料、砖石质文物保护、土遗址保护、文物保护老化、考古现场文物保护、考古资料整理、人骨测量与分析、考古测绘、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13个专题实验分室。本科生基础实验设备达到了一人一台套,专题实验分室可满足各类专门实验的需求。此外,根据实践、实验教学的需要,先后与省内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等18个文博单位共建了教学实习基地,拓展了实践、实验教学场所及内容,延伸了实验教学中心的示范作用。
四、教学成效
经过多年建设,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学科逐步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教学过程中强调“三个重视”,即重视专业基础教学,重视知识视野拓宽,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践)教学也形成了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基础实验)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室内实验教学与野外实践教学(综合实验和研究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使实验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在长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中心已经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在高等教育、科学、文物出版社等出版教材8部,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2003年以来,发表教学及科研论文200余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4项,学校大学生创新项目8项。
多年来,共培养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学生1000多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省区及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故宫、秦兵马俑博物馆等重要文物研究与保护机构。其中西北地区文物研究和保护机构中西北大学的毕业生占专业技术人员的70%,在全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中,西北大学的毕业生占50%。
此外,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还先后接受了河南科技大学、山西大学、敦煌研究院、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文物保护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四川三星堆博物馆、河南龙门石窟文物保护所、新疆自治区文物考古所等高校和文物保护机构30多人次进修学习;受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等委托,举办了多期省级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培训班、全国文物保护技术人才专题培训班、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培训班等,为全国各地培训了一大批专业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成为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