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基地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实习基地 > 正文
实习基地简介
发布时间:2019-07-08     浏览次数:   分享到:

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以实践性强为突出特点,建立多学科交叉、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体系,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与体系可归纳为五个结合”、“四个层次”和“三个效应”。

1)五个结合

一是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相结合。即通过考古学教学和研究,认知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而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最大限度地延长文化遗产的寿命;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有效实现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承。

二是理论与实践(实验)相结合。即各专业的理论课均有课程实习环节,有针对性地依据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到相关遗址、博物馆或文物保护机构参观,增强学生们对文化遗产感性认识或文物保护技术方面的了解。

三是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备与资源的同时,与省内主要文博单位协作,设立了十多个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见下图)。聘请基地相关方面的专家担任实践指导员,“中心”为基地培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从而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undefined

四是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即在实验室教学的基础上,配合考古学专业的田野考古发掘或教师的文物保护项目,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文物修复,或科学提取实验、分析样品,再回到实验室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实验,将实验室教学与文物保护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学生们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

五是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即在实验教学的基础上,通过鼓励和支持学生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方式,把实验知识与技能直接运用到科研实践中,在此基础上完成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2)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课程实验或实习。即依据“考古学通论”、“文物保护学导论”、“文物保护材料学”等基础上课程进度和相关内容,利用陕西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参观,了解各类文物的基本特征和保存现状。中心已经建立了18个实践教学基地,既有各类博物馆,又有考古研究和和文物保护研究机构,可满足课程实习的基本需要。

undefined

第二层次是基础实验或实习。即在“田野考古学”、“考古技术”、“金属类文物保护”、“彩绘类文物保护”、“土遗址保护”、“砖石质文物保护”等课程的基础上,利用中心的实验室和学校相关实验室,进行基础性的实验或实习,训练学生掌握各类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或田野考古发掘(考古学专业)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为综合实验奠定基础。

第三层次是综合实验或实习。是配合考古学专业的田野考古发掘实习或教师的文物保护项目,安排学生到考古发掘现场或文物保护工程现场进行文物保护、文物修复、文物分析方面的实验和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强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

第四层次是研究型实验。就是通过学生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相关科研单位的研究工作等形式,不仅把实验知识与技能直接运用到科研实践中,并直接利用实验(实践)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研究,完成实验报告或学术论文。

3)三个效应

第一,拓宽知识基础的效应。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通过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相结合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掌握不同时代、不同类别文化遗产的特征和文化意义,同时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达到“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效应。

第二,掌握实用技能的效应。考古学与文物保护技术均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应用性,通过实验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的方法与技能,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效应。

第三,激发创新精神的效应。通过学生创性项目或参加教师承担的考古学研究、文物保护、文化遗产规划项目,了解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问题,激发学生们探索和创新的兴趣,达到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效应



下一条:陕西历史博物馆